欧洲杯经典规则:“金球制胜”的前世今生!

“金球制胜”顾名思义,这是一金子般的进球,这个进球将直接宣布赢下比赛。在比赛的加时中,如果有一方先进球,无论比赛进行到了什么时候,比赛立即结束,进球方获得胜利。因此,球迷们也喜欢称当时的加时赛为”突然死亡时间“。

96年欧洲杯决赛,替补登场的比埃尔霍夫力挽狂澜,下半场进球扳平,加时金球制胜让德国夺冠,一战奠定了他在德国足坛的地位。2000年欧洲杯决赛,意大利后防关键时刻玩火,被特雷泽盖金球一击,让半决赛里连扑点球天神附体的的圣托尔多仰天长叹……

经常看足球比赛的朋友们肯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睡觉前定好闹钟,半夜爬起来看球,本来想着看足球比赛肯定是激动人心的。但是,现实中往往会出现比赛进攻便秘,弱势的一方放弃进攻,摆起大巴,而进攻的一方又莫名其妙出现各种失误,整场比赛没有什么精彩镜头,让人昏昏欲睡。

因为杯赛不像联赛那样要经过一整个赛季来决定排名,一场或者两场比赛就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各个球队也变得越来越保守,只要我丢得球比对方少,就有很大机会晋级。而且,如果最终打平,不是还有点球么。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成为了世界足球运动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由于在这届世界杯上,南美球队阿根廷凭借着“反进攻”的指导思想接连在淘汰赛阶段挤掉了富于观赏性的巴西、南斯拉夫和意大利队,并两次利用点球决战一路杀进了决赛,最终创造了一个尴尬的奇迹———7场比赛打进5球便成就了世界亚军,之后国际足坛关于如何避免这种尴尬的再次上演而绞尽脑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金球制的设想应运而生。

1992年在瑞典举行的欧锦赛半决赛上,抱定了防守反击打法的丹麦队利用点球决胜将进攻足球的倡导者荷兰队淘汰出决赛,并最终获得了冠军,创造了著名的“丹麦童话”,这件事情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此金球制已然呼之欲出。

怎么才能让球队在加时赛时攻出来,避免进入点球大战,最后国际足联的解决办法是哪一方在加时赛先进球,哪一方就直接宣告胜利。估计国际足联当时认为参赛球队是这样想的:对方先进球 → 我就死了 → 那么我就要先进球 → 那么我就要攻出来 → 那么比赛就好看了。

第一,观赏性下降。金球制初衷是为了鼓励进攻,但加时赛由于队员体力下降,导致全队进攻质量的下滑,压上进攻反而容易给对方造成打反击的机会。基于这点考虑,双方为了避免“突然死亡”,都会采用保守的战术,导致比赛场面异常难看。

第二,降低了足球运动的吸引力。绝地反击、死里逃生、惊天逆转等经典场面历来为球迷们津津乐道的内容,金球制让这些魅力全部消失了。

第三,给保安工作带来难度。谁也不知道比赛会什么时候结束,进球之后需要紧急组织行为人员维持体育场秩序,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疏漏,酿成苦果。

第四,裁判工作难度陡增。加时赛可判可不判的犯规该怎么吹?裁判整场比赛的吹罚尺度难以控制在同一个范围内。

“金球制”以后,球队踢法畏首畏尾,混吃等死等点球的球队不减反增。国际足联的鼓励进攻的目的落空了。国际足联 最终取消“金球制”也正是因为尝试失败。

足球比赛的规则是在不断的犯错和纠正中完善起来的,“金球制”的消失也体现了足球这项运动的专业性,这也难怪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